随着工业废水、城乡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和农药、化肥用量的不断增加,许多饮用水源受到污染,水中污染物含量严重超标。饮用水水质中感观和细菌学指标超标问题依然严重,且越来越多的化学指标甚至毒理学指标超标。由于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水源水质恶化,导致城乡居民饮水质量和卫生状况难以保障,这有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个别地区癌症发病率居高不下也可能与饮用水有关。
1、微生物污染
在全国26个省的180个县展开的饮用水卫生监测网的监测结果表明,我国农村饮用水的微生物指标超标严重,饮用水总大肠菌群超过3个/L水的人口数占总调查人数的51.8%, 饮用水细菌总数超过100个/ml的人口数占总调查人数的39.1%;部分省份的超标率也已超过60%,分散式供水的超标情况更为严重,总大肠菌群和细菌总数的超标率分别到达69.2%和54.9%。此次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仍有53%的人口使用分散式供水,集中式供水中未经过任何处理的自来水也占到一半以上,由此造成了农村饮用水微生物指标的严重超标,也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肠道传染病的流行。我国几次大的水致传染病的暴发也充分反映出该问题的严重性。
当前微生物污染仍为农村饮用水污染的主要类型,加强饮用水消毒工作是改善农村饮用水卫生状况的有效措施。城市饮用水的消毒设施相对健全,微生物的总合格率较高。
2、自来水厂常规水处理工业受到挑战
目前自来水的处理技术依然沿用100年前的传统工艺即“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将江河水或地下水简单加工成可饮用水。经过100年的世纪洗礼,当代的水质现状与100年前的水已经截然不同了,传统的水处理工艺对降低浑浊度、去除水中悬浮物和微生物有较好的净化水效果,但对目前以有机污染为主的微污染物(农药、化肥、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和藻毒素) 传统的水处理工艺不能彻底去除,致使出厂水中时有检出,甚至超标,使人们对自来水的安全性提出质疑。
3、消毒副产物带来新的污染
氯化消毒是我国沿用多年且仍然普遍采用的自来水消毒技术。近二十年来,人们逐渐发现在氯化消毒的同时,会产生一系列消毒副产物,其中大部分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的威胁。
现已发现氯化消毒副产物300多种,其中许多氯化消毒副产物在动物实验中证明具有致突变性和(或)致癌性,有的还有致畸性和(或)神经毒副作用。譬如三氯甲烷、一溴二氯甲烷、二溴一氯甲烷、和三溴甲烷均对实验动物有致癌性,可引起肝、肾和肠道肿瘤。卤代乙酸类中的二氯乙酸、三氯乙酸、二溴乙酸等也能诱发小鼠肝肿瘤。三氯甲烷和二氯一溴甲烷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在其《饮用水水质准则》中,作为有致癌性的物质而确定了致癌危险性水平的限值。我国许多研究证明,氯化饮用水的有机提取物,在Ames试验、小鼠骨髓微核试验中均有致突变性,有的还证实具有潜在致癌性。
由于氯消毒会产生大量副产物,许多消毒产品已用于饮用水消毒。如二氧化氯、臭氧、紫外线等。但同样也会出现不同类型的消毒副产物。如二氧化氯消毒,会产生亚氯酸盐、氯酸盐等副产物。臭氧消毒可能会产生溴酸盐、甲醛等副产物。这些副产物对健康也会产生危害。
从保护人群健康出发,在进行饮用水消毒时应尽量降低副产物的生成。其中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是水源水中是否含有与消毒剂生成消毒副产物的前体物质。如氯消毒时原水中腐植质等大分子有机物含量,二氧化氯消毒时有机物含量,臭氧消毒时溴化物含量等。因此对减低消毒副产物的前体物质,选择消毒剂最佳投加量等问题引起众多科学工作者的关注与研究。
4、自来水管网污染
我国大城市的输配水主管道许多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安装配备的,经过半个世纪的氧化和腐蚀,由于物理、化学、电化学、微生物等的作用,给水管道的内过水断面面积减小,输水能力降低并严重污染水质,加之城市自来水管网年久失修,维护管理不力,管网渗漏高达20%以上,有的高达40%,从而造成二次污染,饮水安全令人堪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全国36个城市的调查表明,自来水出厂水经管网输送到用户,水质合格率下降可达20%左右。
由于管网陈旧、污染等问题的事件频发,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自来水部门为水质所做的一切努力。根据某水务公司的用户水质投诉报告的调查表明,由于自来水管网引发的问题近50%,约25%由于管网流向的变化引起的管网水浊度升高,约16%的问题是因为水管质量低劣影响水质引起的红水、黑水、白浊水等,约5%的问题是微生物污染造成的,用户在水中发现红虫等,心里感觉非常不好,约2%的问题是由于施工造成污水进入管网对水质造成严重影响,如某建筑公司把施工用水与用户管网混在一起,送到某公寓后,全部住户用水发臭;某地由于施工时污水进入给水管道,造成大片污染,造成极大的危害。